深秋的延边,天高云阔。10月14日下午,在延边歌舞团一间洒满阳光的排练厅里,我们见到了刚刚荣获2025年度“时代风尚”文艺志愿者称号的任香淑。窗外是静谧的艺术殿堂,窗内,她与我们相对而坐,谈起了那些走向田间地头、边境军营的歌声。这一刻,她不仅是延边歌舞团那位技艺精湛的一级演员,更是那个将艺术根须深扎于人民沃土的“文艺志愿者”。
“从舞台到田野,艺术的根在人民中间”
“得知您获奖是前几天的事,首先表示祝贺!您如何看待这份荣誉?”面对我的开场问题,任香淑表现得谦逊而淡然:“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长期默默奉献在延边文艺志愿服务战线上的同仁们,更属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它对我而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份责任,是她多年来行动的底色。作为延边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延边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任香淑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但无论多忙,文艺志愿服务的行程雷打不动。春节前夕,她是“新春使者”,顶风冒雪,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惠民巡回演出送到边疆的千家万户;八一建军节,她是“拥军模范”,在社区里挥汗如雨,精心指导慰问子弟兵的节目;在学雷锋日,她又化身“音乐教师”,深入乡村,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金达莱红”,从品牌到现象
谈及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任香淑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金达莱”是延边的州花,它象征着坚贞、美好和吉祥。自2018年延边州文联启动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以来,“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从成立最初的81支队伍发展到189支,延边的文艺志愿服务,就像盛开的金达莱一样,红遍边疆,温暖人心。”
近年来,延边州文联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早已从一个活动名称,升华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先后荣获中宣部“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国文联“最美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等国家级荣誉。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说明问题。近年来,该项目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场,受益群众超100万人次。这背后,是任香淑和她的团队从排练厅出发,走向四面八方,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与付出。走进农村、学校、边防哨所、朝鲜族村阿妈妮家炕头……他们的足迹遍布延边州768公里边境沿线、97个边境村。
作为延边州文联新时代“金达莱红”文艺志愿服务项目“领头人”,任香淑生动诠释了“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歌声传递温暖、以行动践行志愿,为延边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稳边固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
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她更是以文艺为号角,传递时代强音。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之际,她唱的歌曲《红太阳照边疆》《难忘的那一天》,唱出了边疆人民对党的无限感恩;在吉林省“金达莱大美边疆文艺宣传队”的征程中,她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融入每一个音符,洒遍她走过的山山水水。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们要培养一支不走的队伍”
任香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文艺志愿服务的星火形成燎原之势。自2023年5月担任新成立的延边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以来,她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上。
“文艺志愿服务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的热情,它需要一支有组织、有活力、有传承的队伍。”她介绍说,协会积极制定《文艺志愿者管理办法》,推广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建立积分与评优机制,大大激发了广大文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归属感。截至目前,全州已发展文艺志愿者7000余人,培育基层文艺骨干1800余名。这支庞大的“文艺轻骑兵”,正活跃在延边边疆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基层文化生活最活跃的细胞。
“坐在这里,我常常想,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把精彩的节目‘送’下去,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种子‘种’下去,培养一批永远带不走的基层文艺人才。”任香淑说,这就是她心中“领头雁”的真正含义——不仅要自己飞,更要带领雁群一起高飞。
专访结束时,回头看向任香淑在排练室那坚定而熟悉的背影,仿佛是一朵最美的金达莱,不仅绽放在专业的舞台上,更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历久弥香,绚烂夺目。任香淑,正用她的歌声与行动,完美诠释着“最美文艺志愿者”的深刻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坚实而温暖的文艺力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马春雪
部分图片由延边州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