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井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传捷报,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国家级荣誉。这标志着龙井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全速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大生态”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系统治理,守护绿水青山本色
近年来,龙井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明晰实施路径,积极推动“全员一线”工作格局纵深发展,先后制定并实施《龙井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以海兰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龙井市打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组合拳”。制定落实《龙井市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整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确保入河水质稳定达标。同步实施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通过系统治理,海兰河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龙井市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多规合一”规划管控,全力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体系建设。在推进绿化美化、加快管网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步发力,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筑牢东北亚生态屏障。
经过持续努力,自辖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成以来,PM2.5浓度从1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1微克/立方米。“十四五”以来,全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1%,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海兰河(龙井段)断面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标准,优良断面比例100%,无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断面和黑臭水体;大新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体,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创新实践,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多年来,在筑牢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龙井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龙井大米、苹果梨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日益提升,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同时,龙井市充分挖掘自然风光与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海兰河生态景观带和特色民宿集群吸引了大量游客,“美丽风景”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
此外,龙井市还立足“技术——产业——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实行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严把产业准入关,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低耗能、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体系。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美丽宜居家园,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通过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市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站在新起点,龙井市将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高标准守护绿水青山,以更实举措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以及展现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闪光点。
龙井市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