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渠水清澈潺潺,田畴稻浪翻滚,游客们乘坐稻田小火车穿梭于金色海洋,欢声笑语与稻香交织,昔日传统村落,如今已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这一变化,源于和龙市近年来持续深耕水土治理、筑牢生态根基的坚实行动。
水土流失,曾是困扰海兰河流域农业发展的难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龙市聚焦“控流失、保水土、护农田”目标,于2024年投入1.188亿元,完成387条侵蚀沟治理,并建造了993座石笼谷坊和谷坊、18.6千米修筑护岸、124.9公顷沟壑造林等“工程+植物”组合拳,为农田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数据显示,治理后流域年涵养水源能力大幅提升,流域年涵养水源量提升约625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约10.1万吨,为耕地守住了珍贵的“土壤肥力”,更有约1785亩耕地因此免受侵蚀威胁,海兰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变得愈发坚实。
治理水土是基础,高效用水是关键。和龙市持续推进海兰河流域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一系列建设成果驱动灌区灌溉能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新建及改造渠道41.947公里,同步配套建设渠系建筑物49座,并对辖区内上琵岩、下琵岩支渠实施混凝土衬砌施工,昔日“土渠渗漏、跑冒滴漏”的顽疾得到根治。如今,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提高至0.67,灌溉保证率超过80%,不仅实现了亩均节水超百立方米,更有效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水流顺畅了,下游光东村的水稻生长期得以延长,为稻米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土治理与节水改造的双重赋能,最终落脚于产业提质与农民增收。海兰河水利条件的根本改善,为和龙市该流域的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提供了源头保障。在光东村,当地农民依托清澈充沛的水源,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建设现代化加工链条,实现从稻谷清理、砻谷到色选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洁净的水源、健康的土壤与完善的灌溉系统共同促成大米在外观、口感与营养品质上的全面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光东村锚定“水景融合”发展思路,将水利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灌溉渠系也成为风景线,推出了稻田小火车、农耕体验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年均20万人次到来,真正实现了“水土生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从治理侵蚀沟、建设高效灌区,到赋能优质农业、激活乡村文旅,和龙市以“护土治水”为笔,绘就了一幅“水土保持—生态改善—产业兴旺—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和龙市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