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敦化,寒意渐浓,但街头巷尾的民生工程现场仍涌动着热火朝天的干劲,社区楼宇间的惠民服务传递着融融暖意。
从残疾人的精准帮扶到老年人的居家适老,从学子们的成长空间到职工的健身需求,从医疗资源的优化到就业底线的兜牢,敦化市用一桩桩实事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群体的民生保障网,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敦化市现有持证残疾人18167名,是延边州残疾人最多的县级市。今年以来,该市残疾人联合会以需求为导向,在全面摸底调查基础上,全力做好四项惠残服务工作。
资料图片
市残联康复科科长陈秋爽说,“今年,24名肢体残疾人通过假肢、矫形器适配服务重获行动自由,27名残疾儿童获得康复救助资金34万元,1057名持证残疾人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丹江街道江东社区的“吉康之家”里,无障碍设施改造与就业培训同步推进,15万元专项资金为残疾人融入社会铺就阶梯。而针对281户失能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则让智能床垫、生命体征检测设备等科技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将“生存保障”升级为“品质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敦化市在“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的实践中探索出“政策找人”的闭环机制。渤海街道的网格员们穿梭于商户与居民家中,建立“岗位供给+失业帮扶”双向通道,将收集的所有岗位信息分类整理后,统一录入“智慧人社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使全市所有集成平台共享岗位信息,提升岗位匹配率。开展“1131”帮扶服务,定期跟踪回访,实现失业人员精准就业对接;对零就业家庭实行“一人一策”包保帮扶。截至2025年9月末,敦化市已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依托岗位开发与“1131”帮扶行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达到既定目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显著提升,切实缓解辖区就业压力。
效果图
教育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实验中学综合楼项目施工现场,焊花与机械声交织,4040平方米的报告厅、体育馆即将成为学子们的新乐园。专职副书记魏铭指着规划图说:“项目竣工后,四大功能区将全面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也将切实推动我校办学品质提升,把教育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职工群众的“健身难”问题在今年迎来破题。大剧院西侧的职工体育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现场,4500平方米的主体建筑雏形初现,未来这里将集合篮球馆、羽毛球场地等多元功能,配套灯光球场与智慧健身房,形成“室内外联动”的运动生态。与此同时,敦化市中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五大中心项目正加速推进,3995万元投资将升级心电、影像等五大中心设施,预计年底前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疗服务。
从街头巷尾的适老化扶手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从健身中心的汗水挥洒到卫生院的精准诊疗,敦化市的民生实践始终紧扣“民”字内核。这座城市用数据丈量民情——34万元残疾儿童救助金、281户适老化改造、840人次体质监测;更以温度回应期待——零就业家庭的“20个工作日就业承诺”、职工体育场馆的“家门口便利”、分级诊疗的“县域资源联动”。
当秋风掠过牡丹江畔,敦化市民生答卷上的每一笔,都在书写着“民之所向,素履以往”的温暖叙事。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刘源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