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月8日,敦化市第七小学校诗词大会如约而至。学校四楼会议室座无虚席,各年级参赛选手和评委老师欢聚一堂,在这个春天的上午,共度美好而诗意的时光。
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立峰介绍,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立足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突显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特色,从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等多维度“浸润”,让“团结之花”开遍校园。
教学“浸润”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311任务驱动式双主课堂”教学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
初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分解到各学段各学科,第一学段“开智启蒙”、第二学段“京剧正身”、第三学段“非遗传承”,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着力打造“校本研修基地”,加强与兄弟学校、各族教师间的“共修、共学、共进”,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活动“浸润” 促进各民族师生共融共享
学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理念,打造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
新生入学开笔礼、学生毕业成童礼、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为学生上好小学阶段的“难忘一课”;追思清明、妙趣端午、诗意中秋、致孝重阳、仁孝新春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各民族不同的节日民俗;“校园诗词大会”“悦读阅美”读书分享、“读一本好书”主题征文、红色主题读书月等系列读书活动,让各族学生“共享”书香校园、“同做”诗书少年。
“通过比赛我不仅学到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还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更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学校今年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之一,五年一班的秦梓源自豪地说。
新学期,学校又创新性地采用微宣讲、微队课、微活动等新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实践“浸润” 在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活用校内国学馆、京剧馆、珠心算教室,校外的陈翰章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敦化市历史博物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让各族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未来,学校将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核心,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学校绽放。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源江
摄影 马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