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打工热 今现“城归”潮 要闻-延边站 孙晓云 265972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过去打工热 今现“城归”潮 要闻-延边站 孙晓云 265972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延边站 > 要闻

过去打工热 今现“城归”潮

——延边返乡创业者的故事

2018-05-23 13:56 | 来源: 延边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这让广大农民备受鼓舞,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东南飞”到“凤还巢”,越来越多的“城归”加入到返乡创业大军。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我州各类返乡下乡人员达18489人,年均增幅20%以上。他们创办各类企业,带动就业58820多人,呈现出“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典型”的生动景象。

  这些“城归”带回的不仅有资金和技术,还有理念和信息。同时,我州也为返乡创业人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周升隆:我想把家乡土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

  5月17日,记者走进安图县新合乡周家兄弟黑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将蜂蜜、榛蘑等当地土特产包装发货。这家合作社两年前成立,创办者周升隆是一位“城归”代表。几年前,他辞去山东省某国企的高薪工作,回乡办起土特产品加工厂。

  周升隆出生在安图县新合乡大桥村,是个“80后”。 2008年,他从国家211重点高等院校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国企工作。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周升隆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一次,他回家过春节,带了些农产品回山东,这些土特产品大受当地市民欢迎。这件事让他产生了把延边的土特产品销到山东的想法。

  2011年,周升隆辞去国有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在山东开办一家延边土特产店。借助延边农产品的口碑和诚信的买卖,很快打开了市场。此后几年,周升隆凭着一股韧劲,逐渐在大桥村建立起土特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小型产业链。2016年,他抓住安图县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回到家乡创业,在大桥村创办安图县新合乡周家兄弟黑蜂养殖专业合作社。

  周升隆告诉记者,他创办的企业为村里2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去年销售蜂蜜2.2万公斤,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村民平均增收3万多元。他最大的希望是把企业的品牌做响,把家乡的土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史学良:昔日“大老板”今朝村支书

  自小在敦化农村长大的史学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敦化市一家国企的正式员工,端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后来企业破产,他凭借灵活的头脑下海经商,承包小山水库,每年收入50多万元,成为乡亲们眼里的“大老板”。

  史学良富了没有忘记乡亲。他见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活一年收入几千元,很是辛苦,便琢磨着能做点什么,带动乡亲共同致富。2010年,.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换届选举党支部书记,呼声最高的史学良通过村民推荐当选。

  “大老板”史学良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成立敦化市小山众友合作社。他审时度势,与村班子一起研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把种子基地扩大到500多公顷,并请人专门开发生产小粒大豆、小鱼干、黑木耳等20多种农副产品,很快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近两年,史学良利用雁鸣湖地理优势,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打造花海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乡村游”使小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1.6万元。史学良说:“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需要做的就是带着他们往前奔,日子越过越红火。”

  朴明子: 女企业家返乡 带动村民致富

  5月16日,记者在和龙市夜真露黑木耳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我州万人“城归”大军中为数不多的女创业者朴明子。

  早年间,朴明子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被迫辍学。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1999年,朴明子到异国打工,一干就是六年。2005年,她返回家乡和龙,用多年打工的积蓄买一块场地,栽种10万袋木耳。

  朴明子能吃苦,又能接受新事物,大胆引进当时国内先进的“铁钉打孔”技术和粮食菌袋技术。她在木耳培植原料中添加玉米粉和大豆粉,生产出来的木耳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产品供不应求。2009年,她在福洞村注册成立和龙市夜真露黑木耳养殖专业合作社。“我把木耳菌厂建在村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如今,朴明子的合作社已经被确定为福洞村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共吸纳村里40余名贫困户,社员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记者在木耳菌场看到,今年新购进的50万袋木耳菌袋摆放得整整齐齐。朴明子自信地说,去年合作社研发出有机黑木耳粉,还加入TPS电商平台。“近两年,乡亲们致富的脚步越迈越大,钱越赚越多,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朴明子说,她当年返乡创业的愿望已经实现,下一个目标是把合作社做大做强,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记者 刘晓慧)

编辑: 孙晓云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